希望双方共同携手深化创新发展,共同打造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
加强学理化阐释和学科化表达,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做出新贡献。要与时俱进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把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阐释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要充分发挥《概论》教材的纲要和指南功能,指导思政课各门必修选修课程的教育教学,指导课程思政的改革深化,指导党的理论创新和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大马学科群建设。对博士生研究生要侧重专题式教学,通过教师的独到观点进行更深层次讲解。《概论》课站在时代最前列、理论最前沿,要把学生头脑放在中心位置,以老师献身育人、投身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学生学马信马用马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一思想的内涵自然融入,以清晰的逻辑讲到学生心里去。《概论》教材出版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正在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本硕博各门思政课,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裘新强调,学校党委将一如继往地关注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重视和关心复旦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授课教师杨德山教授表示,《概论》教材是指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的指针,同时,纲要〞课程的教学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有的同学没选到课,但依然自发来旁听。
制图:实习编辑:沈家怡责任编辑:李斯嘉。学院已制定用好新教材的工作方案,将举行集体备课会,用好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的三集三提机制,根据新教材对讲义进行逐章逐节的更新完善,让更多青年教师做好从教材到教学的转化工作,成长为教学主力军。他向我们介绍了ABC大脑模型及其相关应用以及新时代复旦新工科各个领域的发展前沿,魏潇逸说,ABC大脑模型为机器人提供了更高级别的智能,这种自主具身智能的构想,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第二食堂基本完成,学生宿舍楼外立面和室内装饰施工也在同步进行中。
同日,徐雷来到北区体育馆,检查新学期体育课程开设情况。新思想,新教材:察看新学期思政课教学和新教材使用情况9月5日上午,裘新走进学校第四教学楼课堂,旁听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李国泉讲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下文简称:新思想概论课),了解新教材的使用落实情况。
课题组致力于惰性体系的选择性活化和转化,目前,作为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空气主份转化化学的核心团队,正开展从氮气直接合成含高附加值氮有机化合物的新策略研究,以实现常温常压下对氮气的高效固定和转化。同学们结合新时代青年肩负的使命与各自学科的特点纷纷发言。我最深的感受就是‘震撼走路戴耳机听古书诵读,以纯粹之心治学跨越千年时空,要想做到对一个古文字的完全考释,是极难的事情。
自国家启动强基计划以来,中心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完善课程设置,不仅新增十门本科课程,还进一步提升了研究生教学质量。学者们乐于穿梭于时代的风云,如同老吏断狱、神探破案,根据文字的形、音、意的流变剥丝抽茧,最终探取真相。玄妙奇诡的甲骨文字如何考释?出土的战国秦汉简牍记载了怎样的奥秘?在复旦,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整日与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帛书打交道,致力于从出土文献中发掘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原来张富海擅长利用古文字研究上古音,观点常常极具启发性,同事们纷纷前往课堂观摩学习。
《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经过多年的发展培育,目前学术团队朝气蓬勃,发展势头良好。制图:实习编辑:严静雯责任编辑:李斯嘉。
目前,中心研究人员的研究领域涵盖古文字范围的全时段,既有某一领域的专家,又有全领域的通才,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团结激励,富有活力的一支研究团队。刘钊教授从来没见过裘先生这么严格的人,他的文章总是不停修改到付梓前最后一刻,出版后一旦发现可改进之处,他还要改。
陈剑教授曾说,选择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陈剑教授是团队年轻学者的代表,他走路时总是戴着耳机,不为听歌,只为听朗诵的古书典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是一个比时间、比体力、比脑力的竞赛活动。这样的研究过程,即便对钻研多年的专家来说,也时刻充满着新鲜感和神秘感。如今,刘钊教授担任中心负责人,率领团队沿着裘锡圭先生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行。光华楼里通宵不熄的灯,三代学人一脉学风中心资料室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层,有一个实体研究机构。
如果缺乏兴趣,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就很难取得新突破。即便手术后卧床不能行动,裘先生也坚持用平板电听经典古籍,反复揣摩体悟文本,为写文章做准备。
你付出过多少努力,看了多少本书,研究到什么程度了,文章写出来大家一看就知道。他们驰骋于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个领域,用古文字拼出中华文明的绚烂图景。
我还能在学生和同事的帮助下,每天工作两个小时,写我感兴趣的文章。这里往来的师生不多,但每到深夜,自习室里总亮着灯光。
作为学者的荣誉感超越一切,当终于取得突破后的成就感、满足感带来的豁然开朗和欢欣畅意,之前跋涉书海的艰苦历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又如,汪少华教授的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名物研究,施谢捷教授和石继承副研究员的古代玺印、封泥研究,张小艳教授的敦煌文献研究,广濑薰雄研究员的秦汉简帛研究,周波教授的战国文字研究,刘娇副研究员的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谢明文副研究员的商周金文研究,张传官副研究员的出土和传世字书研究,邬可晶副研究员的文字考释和文本解读,蒋文副研究员的出土经典研究,任攀青年副研究员的秦汉出土文献研究,阿列霞青年副研究员的比较文字研究等……都能独占鳌头,各领风骚。在张富海副教授给学生授课的现场,经常能发现台下坐着一些教授同事。刘钊曾在《人民日报》发表《光华楼的风景线》一文,介绍中心70年代后的科研人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例如,蒋玉斌青年研究员擅长甲骨文研究,他曾凭借对甲骨金文蠢字的释读一举成名,拿下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奖励一等奖,获得全国悬赏令的10万元奖励。
买书、看书、写书这三件事,是团队学者学术生活的共同写照。日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师团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不仅需要调用毕生所学,兼用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综合知识背景,架起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更需要坐冷板凳、下大功夫。为了研究一个字,学者们常常需要解释一串字。
现今中心18位研究人员,70后、80后有13位,是团队的研究主体和中坚力量,其中8位在中心读博后留校工作,凝聚成一个学风相近,互足互补,团结激励,比学赶超的研究集体。中心教师集体编写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教程》即将正式出版,这是全国第一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专业研究生教材,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从甲骨文到秦汉文字全时段的古文字,成为领域内的预备人才。
刘钊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座谈会上发言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已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刘钊在不止一个场合这样表示,这得益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和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忘我研究、日积月累、不断学习是研究的常态,可能用力多而收获少,但团队中的众学者却乐在其中。站在楼下仰望,这抹常常通宵不息的灯光被称为 光华楼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以甲骨文为例,共发现不重复单字近4000个,迄今已有五代学者前赴后继不断地进行研究,但仍剩下2000多个硬骨头啃不下来。
未来,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将继续发掘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蕴含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利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的具体实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好中国形象,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支撑,为增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贡献力量。在裘先生的言传身教下,中心老、中、青三代学人勤勉刻苦的学风接力传承。
古代早期知识大都口耳相传,在听古书诵读中,陈剑揣摩体会古人的语感,了解古人的用字用词习惯,培养对古书的感知和熟悉度。裘锡圭教授在做学问这一点上,裘先生始终是我们的榜样,始终在教育和感染着我们。
刘钊表示裘先生是团队的学术核心和精神领袖,他树立的扎实求真的学风勉励着后继学人,指导着我们沿着不偏不倚的研究路数攻坚克难。这里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由我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权威裘锡圭先生于2005年率团队成立。